说一声:一种消逝了的礼仪
丁启阵
子入大庙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大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曰:“是礼也。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先疏通一下两个词语的意思。大庙,也写作太庙,即鲁国供奉、祭祀祖先周公的庙。鄹,也写作陬,是鲁国的一个城市,在今天山东曲阜邹县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曾经担任过这里的长官(大夫)。鄹人,其中的“人”,是一种职位称名,因此“鄹人”不是“鄹这地方的人”的意思,而相当于“鄹市长”的意思。
这一章的语言环境,如朱熹所说,“孔子自少以知礼闻,故或人因此而讥之。”孔子天生异禀,别的孩子小时候尿尿和泥巴玩,孔子却对排演古代礼仪情有独钟。因此,很小就有懂礼仪的名声。难怪有人要对他进太庙后,什么事都要问问别人,感到不解。
但是,朱熹的另一个说法,却值得商榷。他说,这事发生于孔子刚开始出来做官,担任助理祭祀工作的时候。言外之意,当时孔子还不太懂得祭祀方面的礼仪规定。前人在这一点上有加以发挥,比如有人说,那是因为太庙既没有雕像,又深藏寝宫之内,平时不让人进去游览。诸侯成人、成婚都在那里举行典礼,孔子偶尔有机会进到那里。君主还没到来的时候,有机会了解一下情况。什么事都问,不一定因为什么事都不知道,也可能是有些事虽然听说过,但由于没有眼见,不曾亲历,需要核实,确定一下。
我认为,时间也许是孔子年轻时代,出仕不久。但不等于说,孔子进入太庙参与活动的时候,什么事都要问一声,是因为他不了解礼仪制度。孔子回答“是礼也”,意思是,他什么事都要问一声,正是依礼行事。
按照礼制,祭祀的时候,助祭者,每做一件事的时候,都应该问一下主持祭祀的人。这等于是,每做一件事,都明明白白地告诉神灵。这大概就是“祭神如神在”的意思。
日常生活里,其实也是这样。比如说,按照古代礼制,下班回到家里,进家门之前,应该大声说一句“我回家了”;吃饭的时候,动筷子之前,应该先说一声“开吃了”。这些礼仪规定,即使是在今天,也都是有道理的。大声说“我回家了”,可以让在家里的人有个准备,以免让家人吓一大跳,人吓人会吓死人的。吃饭前说“开吃了”,也有尊重同桌吃饭的人意思。可惜,这些礼仪,在我们国家,很多人已经不了解,不讲究了。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、滔滔不绝的人们,按照礼仪应该说话的时候,却默不作声,这叫鲁莽。礼失而求诸野,邻国日本,现在还可以看到这些礼仪。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回来。
评论